我的家乡位于川北乡村。这里有很多上世纪四五年代修建的房子,其风格具有典型的川北民居特色:尺子拐、木架子、泥土墙、青瓦顶。现在看来这些房子有些土,但历次灾难中,特别是“5.12”地震中,它们依然能保存完好,似乎这更能说明它们非常受家乡人的喜欢。虽然这些老房子逐渐被小洋楼替代,但我依然还喜欢这些“老古董”。
听村里的老人讲,当时他们在村里大量的修这种房了,原因是修房子的材料非常好找,可以就地取材。大山里有的是石头,把这些石头凿成条块,抬回去安在地上,就是修房子的地基了。坡上砍些树,通过木工的精密计算,然后锻料,组装成房子的框架。框架上用竹条编制墙壁,涂上泥土,算上完成了房子的主体。用泥土烧制的瓦一片一片的盖在房顶,可以遮内蔽雨,
有钱的人还会把这种房子修成两层,下面一层用来堆放农具和粮食,上层住人,两层之间用木梯连接,方便人上下行走。因为房子的主要材料是木头和竹子,在地震中有很好的弹性,能有效的缓解地震的力量,所以在地震中经住了考验。修房子的材料没有水泥、钢材,都是大山里就地取材,可谓是非常环保。
现在村里的老房子已经被拆得所剩无己,大多数换成了小楼房,这些小楼房显得更洋气,室内的装饰也更现代化。只有少数的老房子还保存在那里,不过很少有人住了,也没有维修,所以显得有些破旧,在青山绿水显得更加沧桑,不过我每次回家更喜欢去老房子转转,在沧桑中体验家乡的变迁。
我的家乡位于川北乡村。这里有很多上世纪四五年代修建的房子,其风格具有典型的川北民居特色:尺子拐、木架子、泥土墙、青瓦顶。现在看来这些房子有些土,但历次灾难中,特别是“5.12”地震中,它们依然能保存完好,似乎这更能说明它们非常受家乡人的喜欢。虽然这些老房子逐渐被小洋楼替代,但我依然还喜欢这些“老古董”。
听村里的老人讲,当时他们在村里大量的修这种房了,原因是修房子的材料非常好找,可以就地取材。大山里有的是石头,把这些石头凿成条块,抬回去安在地上,就是修房子的地基了。坡上砍些树,通过木工的精密计算,然后锻料,组装成房子的框架。框架上用竹条编制墙壁,涂上泥土,算上完成了房子的主体。用泥土烧制的瓦一片一片的盖在房顶,可以遮内蔽雨,
有钱的人还会把这种房子修成两层,下面一层用来堆放农具和粮食,上层住人,两层之间用木梯连接,方便人上下行走。因为房子的主要材料是木头和竹子,在地震中有很好的弹性,能有效的缓解地震的力量,所以在地震中经住了考验。修房子的材料没有水泥、钢材,都是大山里就地取材,可谓是非常环保。
现在村里的老房子已经被拆得所剩无己,大多数换成了小楼房,这些小楼房显得更洋气,室内的装饰也更现代化。只有少数的老房子还保存在那里,不过很少有人住了,也没有维修,所以显得有些破旧,在青山绿水显得更加沧桑,不过我每次回家更喜欢去老房子转转,在沧桑中体验家乡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