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踢毽子,毽子都是我们自己做的。选俩个制钱,大小厚薄相等,轻重合适,叠在一起,用布缝实,这便是毽子托。在托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在鹅毛管中插上鸡毛,便是一只毽子。鹅毛管不易得,把鸡毛直接缝在毽托上,把鸡毛根部用线缠缚结实,使之向上直挺,轻之插于鹅毛管中者踢起来尤为得劲。
鸡毛须是公鸡毛,用母鸡毛做毽子的,必遭人笑话,只有刚学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干。鸡毛只能用大尾巴之前那一部分,以够三寸为合格。鸡毛要“活”的,即从活公鸡身上下来的,这样的鸡毛,用手扶煞几下,往墙上一贴,可以粘住不掉,死鸡毛粘不住,后来我明白,大概活鸡毛抹煞会产生静电,活鸡毛做的毽子毛质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沙,死鸡毛踢起来不好,鸡毛是讲究要“金绒帚子白绒哨子”,即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毛的末端闪金,下面的绒毛雪白,有时“偷”拔鸡身上的毛,大多数孩子们书包都装着毽子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
我们那里毽子的踢法很多,“单,双,扬环”等等,以左脚不同的姿势配合,运动起来很费劲,运动量也很大。
像我们以前班的李洁同学,可以称之为毽子冠军,他一看到毽子就什么都忘,而且踢的是毫不费力,特轻松,不论是单,双岔,挞,绕都会,还有一些老人,他们轮流传递着踢,一个传一个,哪个接踢一俩下踢给另一个,他们每天都是如此,老人都腿脚利落,身板挺直,面色红润,双眼有光,这位老人是一幅画,一首诗。
718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