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皮鼓在羌族语言中被称为“切欧兀”即使他在端公手里显得很神秘.能敲击人的记忆之门、羊皮鼓在我们古老羌族语言中的名称有很多,单面的圆形的有的直径约为40—45厘米左右,有大有小.羊皮鼓(切欧兀)是用山羊的皮绷制而成的,也是端公作法时不可缺少的法器和鼓槌放在一起时显得典雅而又庄重.等待 敲击的样子散发着远古的声音,使人无法想象,它所产生时那是怎样一段缺乏文学的岁月,羊皮鼓则微微发黑,皮面发着青冷的光,被作法事的端公提在手里.更如深藏灵性的东西一样,它不能被随便敲击或敲打。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能去用它.去敲击它,敲打开属于古老羌族人的记忆之门。
关于经文,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经文是写在纸上的,说是端公不小心将经文掉进了水里,捞起来后放在了草坪上晾晒。却不小心被羊给吃掉了,这个时候,端公也没有办法。只好把那只吃了经文的山羊给杀死了,就把山羊的皮用来制成了鼓,每当需要时,就去击响羊皮鼓。提醒自己的记忆,由于对山羊偷吃掉羌族文字的气愤,敲击的时候便带着发泄的情绪,打的时候要狠狠的敲打用力的去敲击它。以便提醒羌人们。而羊皮鼓由于和许多的传说与巫术连在一起,显得无比的神秘,端公的祖师阿爸在返回人间的时候在一片雪地里睡了一夜。而羊皮鼓和泥土相融的那面被腐烂了.但因为是天神阿爸送给羌人的,虽然羊皮鼓缺少了一面.但仍能知凶知吉合人未来,所在的寨子如有大事发生,它会发出响声,若有人或畜丢失了。它会在端公的咒语中跳跃着向前前进,在我看到端公击鼓时见他的双眼微闭 口里念念有词,鼓声厚重,回响在羌寨的每个角落里回荡着,却是感到有些变幻莫测,而因为鼓点和传诵了千年的经文都含糊得难知其意,所以,以鼓为击点,便有了羊皮鼓舞和其它的舞蹈。它们把十分难解的化解成了一种符号一个跳跃的方式,这时做法事的端公把羊皮鼓拿在手上一边踏着法步,一边狠狠的去敲打。在祭祀时跳着,每一个动作都富有不一样的意义。脚踏的方向朝着圆的中心,鼓的节奏有快有慢,随着鼓的节奏,啊哈—啊哈的吼声。落在了羊皮鼓的高处,无论是对明天的祈祷,都带着原始般的生活,舞姿的和谐完美,一招一式的准确,到位与穿其古朴,不能令人对他的深厚赞叹。
端公在作法事的时候,头戴猴冒,手里还提着羊皮鼓,在祭台上摆放的神器 有神棍、师刀、铜鼓、金牌、鲁牙、骨卦等陈旧的很有年代的神器。每件神器都有传说相伴穿过岁月,就比如狼戴猴帽是因为,金丝猴救过端工的命,敲打羊皮鼓是因为山羊偷吃经书,这些都折射着远古的传说,同样也保存了我们的羌族文化,羊皮鼓是羌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亲历羊皮鼓(切欧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远远不止这些。作为一种盛行了千年的民俗,它穿透远古。走向今天的路尽管并不平坦,却充满了辉煌。羌族的(切欧兀)羊皮鼓是一种隆重的祭奠,一种真诚的报答,一种深情的祈祷。我自经历羊皮鼓之后,到现在仍然沉浸在那种境界中。知道今天 它们仍是我生活中最关注的部分。羊皮鼓的打发和鼓点的节奏变化丰富,羌族的羊皮鼓是如此的神秘,是它们传承了羌族最宝贵的文化和习俗。岁月无痕记,却总要留下许多东西,羌族人让羊皮鼓和它们所代表的神流淌在时光的河流上亘古不变的固有的本质,像此时此刻。夕阳的余晖洒满了羊皮鼓的身上。淡淡的散发的光辉如同被千百年提炼的梦境。
而作为传承历史的古羌人,让我们在宗教之外总能听见这个古老羌族发出的贯穿了古今的那些声音,充满记忆的羊皮鼓,就是这样世世代代响在古老人民的生活里。它打出声音就如同羌族文化散乱的记载。打开了羌族人们的记忆,已经典的方式传述着古老羌人的文化历史。
375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