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单招考试的结束,我也忙完了高三生活,带着行李匆匆往家赶,一路颠簸,赏着车窗外盛开的野花,嗅着野花的香气,才迟钝地感知到春天的到来。
雨后新绿得耀眼,山上山下、田间地头不染杂尘的洁净沁人心脾。目光落在一群扫墓人身上,才恍然明白又是一年清明节到了。却不由疑惑起来,从我记事起,就没有见家人或是邻居在清明节去扫墓呀?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一方的习俗不同嘛?就这样带着疑问归家。夜晚与父亲饭后闲谈,问父亲我们清明节不去扫墓嘛?父亲回答我说:“现在都没有那个习惯了,小的时候还有。现在呀,很少咯。”在那个晴朗夜晚我突然感到无尽悲凉 。就像是我曾和语文老师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时所得出结论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些传统的文化,却在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又好比如每到大年三十祭灶的传统,在农村每到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会不约而同的会响起鞭炮声,有人说这是一个迷信的说法。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们祭拜祖先,又或是祭拜灶神,我们是会怀着对自然的敬畏。这是一辈又一辈流下的传统,而如今城市里的高楼不断的耸立,人们也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渐渐遗忘了这个传统,当然也不排除存在的火灾隐患。正是因为某些的缘故,才使传统的文化渐渐的被遗忘。
但是像这样的一个传统,在这样的一个节日,我们祭拜故去的亲人,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没有流传下来,有些东西却开始不复存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一首诗流传了千年,每到清明下雨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首诗。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清明时节,祭拜祖先的传统却未能流传了千年。每到清明时节,有一些人依然会和亲人一起为逝去的亲人扫墓,看似迷信的做法,其无不包含了我们对逝去亲人无尽的思念。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旧的逝去了,那么新的就开始了。”可是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有一些旧的东西离开了,就不复存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这些传统的文化或是习俗,只有在书才看得到它,这又是何等的悲哀。我所哀叹的,正是流失的传统文化,当然我也不是反对创新,我想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在传统与创新中有一个平衡的点。正是这个平衡的点,可以保两全。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些传统却在慢慢消失,或是大年三十的祭灶,清明节的扫墓,又或是端午节的插艾草的习惯,中秋节的月饼………
如果说可以的话,我希望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留住传统的文化,如果你问我剩下三分之二用来干什么的话。答案很明显了,对于剩下的三分之二,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来传承与创新。
——后记
310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