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央大中华的西南,有一座小县城,在小县城的西南有一座山,山上凿有两石洞,古代百姓用来以避兵乱。清代的贾儒珍利用原有石室请人考订、雕刻“四书”“五经”,还雕有孔子、文昌帝、八仙、蚕丝公婆等石像和浮雕壁画。这里就是被称为“清代书法展厅”的寻乐书岩,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的老家在寻乐书岩的山脚下,这里的山一座连着一座,亲密的依偎着,不知道哪里是开端,只见那一起一伏看不到尾。山脚下的家周围还有一大片竹林,颜色碧绿,十分细腻。竹林旁边是一些稀疏的松柏林,是墨染的现代画,没有规律,却又似乎很有些意思。一阵风吹过,竹子一摇一摆,掀起了波澜,还发出“沙沙”的声音,松林也用那低沉的“呜呜”声相应,有时,不知躲在哪里的知了也来凑热闹,“吱--吱--”地叫着,听着让人感到滑稽。
似乎单调的墨绿构成了生活的色彩,于是这里留传起了叫“依山傍水戴五彩”的习俗,在每年刚入冬的时候,家族中老一辈的人,会找人看一个吉利的日子,然后一大早带上自家的小孩和一些五色的彩丝,在深冬的早晨在墨绿似的涧夹着薄雾似的冷气中步行到寻乐书岩,到寻乐书岩后,在门口买一把香,然后就盘腿坐到一尊我不知名的佛像面前,口中念着一些尾听不懂的东西。因为是快过年有因为是孩子们放寒假的原因,所以到这里来游玩的人也不少,到处传来的吵杂声,和孩子们玩鞭炮时传来的“噼噼啪啪”声,但丝毫不能影响老一辈人为孩子们求福编制彩绳的行动。
编制彩绳绳一个繁琐耗时的事,光是把几股丝搭成一股,然后再搓紧这一个动作,就不知道要做多少次,编制好后就叫来自家的孩子来试绳的长短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长辈又会把编好的彩绳拆开,然后继续编或拆短一点,一直到合适后才会收拾好剩余的材料留余来年再用。把搓好的绳放到佛像面前跪拜以求保佑平安,等把一切收拾好了,在等上几个住的比较近的邻居,一起回家,这时天已经黑了,大家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电,一起边谈家常,一边踏上回家的道路,晚上两边的山没有了白天的沉重,更像是一个朋友一路陪伴着我们回家,当走到其中一家人的家门口时就会用乡村中的特别吆喝声来彼此告别,还会用手电来为离开的一家人照路,直到进了家门后一群人才会继续伴着聊天的声音踏上回家的路。
等到家后,长辈会把今天编好了的彩绳挂到门口一整晚,让它遇冷变的更紧,等第二天才会给孩子带上,等绳子挂好后,就会去做饭,为孩子做一顿祛除身上污秽,迎福上身的晚饭,第二天一大早,让家族中年龄最大的老人为孩子带上彩绳,自然也少不了一顿唠叨。
那时候的我不知道戴彩绳有什么作用,也不明白老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了,长辈为我们编制的不止是预有平安、健康的彩绳,更是在编制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而现在,再回到冬日的家乡却再也没有熟悉的彩绳了,它伴随老一辈的逝去,也是永远的留在童年的记忆中,成为一段亲切而美好的回忆陪伴着我们的成长。
196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