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一提到中秋节,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美味的月饼。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的使用逐渐广泛普遍化。月饼是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饼和月了! 家乡的月饼也是极有特色的。
首先,将很大面积的面饼撑薄,均匀的撒上花生沫,芝麻等佐料,然后将农家自种的红花碾成的粉,姜黄颜料抹在面皮上,两种颜色各占面皮的一半。整个卷起来,切成小圆坨,按照做花卷的手法扭成花卷状,继而用整张白面皮将花卷整个覆盖住,团成半球的形状,搁置在一旁。你以为这就完了?接下来的才是重头戏。拿一张撑好极薄的面皮,按照做月饼的步骤最后切成薄薄的片,用筷子小心翼翼的夹成各种花型,然后小心翼翼的将做好的面花放到刚刚完成的月饼的白面皮上去,放进蒸笼里进行下一步工作。可别小瞧了着最后的工序,家乡的人称此为“点花”,寓意花好月圆。一般这道工序都交由年迈又经验丰富的奶奶们做,手上没有两下功夫是很难做好看的。年轻的晚辈们可不敢随随便随便下手。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记得母亲手巧,还会在月饼里添加自己晾晒的玫瑰花瓣,黑糖做佐料,味道更加独特。出笼后的月饼是要拿出来秀一秀比一比的。比比谁家的月饼又大又圆,谁家点的花好看。比过后,可就高兴坏孩子们了。早已忍耐不住的孩子们一见“比美”完毕,争着抢着去抓月饼表面的“花”,都希望得个好彩头。然后吃月饼,全家人坐在一起分享月饼。
农村长大的我,确实没进行过赏月这种文雅的活动,但有个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却令我印象深刻。约莫是晚上九点多,等月亮升上来后,各家会搬出小方桌摆在院子里。桌上点燃三支红蜡烛,另有一个小碗装着百香,往里面扔一块碳,随即升起袅袅的烟。再分别端上各种祭献的水果糕点,一一摆好。年迈的长者带着小辈们跪下来磕头,嘴里念叨着神仙保佑的祷告,希望老天保佑能再获的大丰收。虔诚又肃穆,调皮的孩子也都乖乖的配合这种庄重的氛围,不吵不闹。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然,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怎么会这么简单的就过去了。祭月后,重头戏才刚刚开始。由于我所生长的村庄多同姓家族,大人们通常会聚集到本家的一户中,一起欢度佳节。拿出过年演秧歌的彩扇,彩绸等,伴着音乐,唱歌跳舞,扭着,闹着。用并不怎么优美的舞蹈庆祝这丰收的佳节。孩子们就更开心了。我的家乡有个习俗,那就是中秋节的晚上可以放任孩子们去别家偷月饼。相传旧时候家家户户都贫困,一年到头只有这时候才有好吃的东西。孩子们觊觎丰盛的祭品,忍耐不住便去偷,被抓了,这大过节的且都是同村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不好训斥孩子们,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风俗。八月十五偷月饼既是乐子,也表示了对被偷人家丰收的羡慕。或多或少,每个孩子在回家时都有收获。这是一种既冒险又刺激的娱乐活动。笨拙木讷的农村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寻找节日的快乐。
有的村里面时兴在在中秋节前后搭台唱戏,长达一个星期,来缓解秋季忙碌的辛苦。其实真正听戏的人没几个,但就是大家都愿意去凑这个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只有这个时候才会看到这种少见但满是恬然的表情。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中秋节是快乐的,是团圆的象征,是充满喜悦的象征,我爱家乡的中秋节!
587 |
2 |
0
-
评论者:李贤花
评论日期: 2018-06-06
-
评论者:华凤
评论日期: 2018-06-06
总数:2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