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慈善离我们有多远
2009-04-05

 

    做“慈善”事业,似乎只有那些资本雄厚的企业、企业家、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知名人士才可以做,因为我们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等媒体,能看到的大部分“慈善”是某企业家捐出了他的全部财产,某明星建立了一个某基金。似乎,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做。 

    作为某一行业的佼佼者,有能力帮助弱势群体。实际上,这种佼佼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群体是普通人,普通人可以去做慈善事业吗?有人说不行,因为他们迫于生活压力,每天辛勤工作,疲于奔命,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哪里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比如说,北京的房价在百万元左右,年轻人想买套房,多沦为“房奴”,背起长期还贷的负担,此时再让他们拿出很多钱,去捐赠给别人,这显然是强人所难。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慈善的概念。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把慈善精辟地概括为: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新华词典上,把慈善解释为“仁慈善良”。 

    如同崔先生所说,慈善,就是一种互助行为。做慈善事业,实际上是帮助别人的事业。如此说来,慈善并不是知名人士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帮助别人,每一个人都可以行善。区别在于,帮助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学生可以在汶川地震发生当天晚上,排队为灾区人民献血;企业家在震后,为灾区捐款数千万。两者都是在做慈善事业。 

    当把慈善归于“帮助”这种行为时,她已经附着在我们身上,每个人都是慈善的个体。 

    我们希望能看到两个方向的合理延伸。一是,慈善的个体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慈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能相互帮助,尽管在兴趣上可以存在小团体,因为社会的大同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但在帮助这个层面上,是一个大团体,包括集体里的所有人。人性的一个弱点是,对集体内的人,往往不会很重视,有困难的人不会轻易说,见到有人受困,别人也不会轻易帮忙,有时反倒是他们希望的一种结果,比如终于竞争到他想要的职位,别人的麻烦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对集体之外的人所遇到的困难,表现会更关心。 

    在集体构建一个相互帮助的和谐局面后,另外一个方向是,建立“慈善循环”,形成互助圈。老一代人帮助新人,一代帮助一代。在一个单位内,如果建立起这样一种循环,会遏制由于人性弱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一个有嫉妒性格的人放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他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心胸变得宽广起来。但是如果放在一个嫉妒圈中,他只会变得越来越嫉妒别人,甚至有可能心生邪恶。 

    慈善,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而且可以形成一个慈善集体、形成一个慈善循环。 

 

 

1118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