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锅盔是西北的一种特色面饼。其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为他们修建陵墓的民工有三万人之多,吃饭成了问题。监工把面粉发给民工,让他们自己用铁制的头盔烙馍。一天武则天到工地察看,正赶上午饭的时候,工地上飘着香喷喷的馍味,大臣拿一片火候均匀的叫武则天品尝,武则天赞不绝口。后来,这种食品传到了民间,经过改良,就成了现在的锅盔,名字也就流传至今。
在西北地区,由于地域不同,锅盔的大小、形状、制作过程、味道等各具特色。但我最爱的还是家乡临夏的锅盔。临夏锅盔是临夏最常见的传统面点食品,也是临夏的特产之一。它以发酵面粉为主料,辅料有葱、油、糖等不同,可分为葱油型、糖酥型和白饼型。制作锅盔技术性强,烤制方法独特,先用酵子发面,待面团发起后,一边往里揉干面,一边加入温水化开的碱水,面团经过反复揉--加干面--再揉的过程,待软硬和酸碱度适中了,用手把面团掐成一定大小的面剂子,再揉成三角形,抹上葱、油、"苦豆子"(一种西北特有的植物香料)、糖等馅,摊匀卷后压扁擀成圆形,将做好的白锅盔放入特制的铁锅叫熬,两层锅下面均可成火,底锅放入面饼,待贴锅面黄皮脆后,取出放入二层平面锅上,旋转反复几次即可出锅。刚出炉的锅盔的香味能隔几条街都能闻得见。吃到嘴里酥酥脆脆,满口的锅盔香吃了还想再吃。也难怪那些经不住锅盔香的临夏人老早的排着很长的队来购买锅盔。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好了,各种各样的面点久吃不鲜,传统的锅盔与现代的面点比起来就显得有点老“土”了,家乡的游子每次回老家,总会带一些锅盔回去,大家带回去的不仅仅是家乡的味道,其实更重要的是游子对家乡的一种情结。
我爱家乡,也爱家乡的锅盔,更爱家乡的亲人们。
252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