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考试,是最叫人头疼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参加考试,损失自然是无法估量的。那么,我想从得与失之间寻找突破口,看能否找出其中的利与弊。
人活在世上,大概一直在得失之间寻找平衡感。当然侧重点因人而异。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事情,更别谈三全其美了。如果你很在乎一时半会儿的得,那也许会失去更多。
有人说考试异化了人、扭曲了人的性格。我半信半疑,为什么呢?首先,我承认三番五次的考试的确让人招架不住,如果取消考试后果会怎么样呢?当然是不堪设想。纵观中国历史,从唐朝开始,中国就实行科举制,后来的“四书五经”被奉为经典著作,成为考试最权威的考试用书。最后废除封建制度,也就是清政府被推翻之后,真可谓是大快人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试制度的消失,只是变了个花样而已。国民党执政时期,其他不说,单在教育事业方面,确实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像杨正宁、李政道,胡适等许多名人。就他们来说,也是通过考试在以后才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非常重视教育和科学事业,并把它定为国策(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时下全社会流行两大热潮:考官热和考研热。不管那一种都与分数挂钩。我认为,这大概是最客观的一种评价制度,如果取消考试的话,说看人的能力进行测评。时下走后门的现象层出不穷,何以保证做到公平、客观。所以,一个人的考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
当然,抱怨归抱怨。不时的发发牢骚也没错,但如果与社会大趋势逆流而行的话,就意味着你与成功相去甚远。有人会说,那我索性就不参加考试,我照样会成功。此言不虚,李嘉诚通过自己诚实的努力照样取得显赫的成绩,还被奉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但在中国大陆,通过这样的途径取得成功的系数估计很小。至少进不了大学的门槛,那岂不是是一种终身的遗憾。
那我想谈一下考试让我们到底失去了些什么?学生时代,我们失去了玩的自由,我指的是中小学时代。结果当然不是很乐观。我在商学院工作的四年当中,我发现好多大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后就放纵自己、不务学业。我想还原一种客观背景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我认为,在他们的人生观及价值取向尚未定型之前,他们还处于迷茫状态。也与高中时很不自由有关,很可能高中的老师会说,你们好好努力,等考上了大学什么都不愁了。秉持这样一种观点,等他们真的考上大学之后,觉得万事大吉了,也就不怎么把学习看成生命的“唯一”目标了。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也似乎是个悲剧。悲剧衍生的悲剧是什么呢?等他们真正度过四年的大学美好时光,等到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他们就茫然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拿手的“技艺”,最严重的心理发生了扭曲,抱怨社会的不公等。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我们都盼望着教育体制能够来个真格的改革,但往往事与愿违。改,只是细枝末节上的小修小补而已。
从我本人来讲,我也和大家一样,痛恨考试。现在身为教师的我,我也痛恨用同样的方式来折磨自己的学生。但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我也时常反思,万一真的中国最高教育当局取消了考试制度,那会意味着什么呢?有没有其他量化一个人能力素质的标准?如果有,会不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客观公正的予以落实呢?就像IQ测评一样,只能反映出一个人智商的侧面。我在给自己学生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我也传授一些考试必需的技巧。如上的反思,又让我重新审视当前以分数决定命运的现状,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走,我们会受益。失去一些自由不要紧,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承认人没有绝对的自由。所以,权衡利弊,全面突击,方能有很大的胜算。
考试,可以成就一个人儿时的梦想;考试也可让你从一个小地方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考试,可以国内外来去自由;出国读书必须考托福或雅思,高分可以拿到国外某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等等。我不再赘述了。针对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79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