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旋”出来的天地 银奖
2019-06-08
组别:初中
   渭河,她唱着歌儿,从我的家乡渭南走过,她哺育了一代代渭南人,哺育了芳香的麦子,火红的辣椒,华夏文明从这里起源,关中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也从这里发祥,踅面,就是关中味道的代表,到渭南不吃踅面,就算是白来了。
   渭南最正宗的踅面店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装潢很是简陋:一个小厨房,一盏老式吊灯,两张桌子。店主是一位地道的陕西老人,每次走进面店,那一声陕西口音的问候,都让我倍感亲切
踅面用粗瓷碗盛着,滚烫的猪油散发着阵阵热浪,翠绿的韭菜和着荞麦的香气钻入鼻中,鲜红的油泼辣子刺激着我的视觉,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来不及搅拌均匀,便夹起一筷面送入嘴中,那浓郁的滋味即刻散布开来——辣香劲道。细细品尝,还有粗粮淳朴自然的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在踅面中相遇了,没有一点排斥与不和谐,配料给踅面增了味道,却没有掩盖踅面的本味,和而不同,这是老陕味道的精髓。踅面下肚,辣香还在唇齿间跳动,胃里也充盈着暖意。面店的窗台上放着一台收音机,播放着华阴老腔,老人洗着碗,听着老腔,时而跟着吼两声,我静静地听着,细细地品着,感受到了一种淳朴、厚重、火热的生命力!这莫不是旋出来的力量?
    踅面,也叫“旋面”,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的做法,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旋”。二姨很会做踅面,她最注重的就是荞麦的选用,每次做踅面,二姨都得专门去一趟农村,买新鲜荞麦,陈荞麦做出的面,不劲道,没有麦香味儿。除过选荞麦,二姨还很注重“旋”,把磨好的面粉倒进大瓷盆中,均匀地添水,用一根木棒顺时针搅拌,把搅好的面粉倒在盆中,再用木旋子把面旋为圆形,烙熟,晾干,最后切成条状,踅面就做好了。整个过程,需要整整一天,做好的踅面保质期长,吃时经开水一烫,撒上配料就可以了。二姨做的踅面,深受我们家人的喜爱,二姨的“秘方”其实很简单:用心。二姨对机器压制的踅面不屑一顾,她根本不相信那冷冰冰的机器能做出劲道美味的踅面来。陕西的妇女都是如此,她们善于用食物缩短他乡与故乡之间的距离,她们把自己的爱与牵挂,一点一点地揉进踅面里,让远方的那个思乡者,在吃到踅面时,更够感受到那份家的温暖。
    踅面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汉朝,这一碗小小的踅面,竟决定了一场战争地胜败,乃至西汉王朝的建立。相传,大将韩信率士兵捉拿魏王豹,军士们吃什么、怎么吃方便、抗饥就成了个大问题,为此,踅面诞生了,北方的战场寒气逼人,经过一天的跋涉与战斗,将士们早已疲累不堪,这一碗热辣辣的踅面,正好驱散身上的寒气,抚慰饥不可耐的胃。一定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胜利,那是,我们就又可以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和平带来的喜悦与幸福了。士兵们这样想着,远方战斗的号角又划破了夜空的静谧。他们抓起手边的长矛,匆匆而去。沙地上,一碗还未吃完的踅面仍在散发着热,雾气蒸腾,在月光的映射下显示出朦朦胧胧的白色,飘飘荡荡,飞向遥远的天边。
     一碗踅面,凝聚了太多的乡情与乡味,它像一首老腔,吼着家乡人的梦想与情怀,更像一首古老的诗歌,无词无句吗,却被质朴的人们默契地传唱着,不曾改了音调,我相信,这首诗,还会在这片天地间,一代代地,唱下去,唱下去。
                                     
454    |    0    |    1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