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咸,是人生的主味,亦是食物的主味。然我家乡的一种药材、水果它五味兼具——五味子。宋朝名医苏颂这样形容五味子:五味之皮肉,初酸后甘,甘少酸多,其核先辛后苦,辛少苦多,然俱带咸味,大约五味咸具之中,酸为胜,苦次之,故有五味子之名。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提起五味子,会想到什么?不外乎是一种水果、药材。但对靠山而存的农民来说,它更多的作用是可为人们带来经济效益。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棵棵五味子苗木夜间贪婪地吮吸着大自然馈赠的甘露,白天晒足阳光。它们舒展枝条,在周遭伸延。一串串如绿豆般大小的绿果日渐饱满,雨点儿一来,就调皮地捉起迷藏。等五味子渐渐长熟,绿果都变成了红果,捏起来软软的而富有弹性。远远望去,绿色的藤蔓托着一串串红果,格外醒目。再走近一看,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绿如翡翠的茎上就像镶着一颗颗红玛瑙,令人垂涎,舍不得入口。
每年公历八月,五味子成熟的时节。家家户户就会上山找寻它。采摘过早或过晚都会对五味子的商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为此,农民们每天都会去山上看五味子的成熟情况。看完之后,又自我安慰道:没成熟也没关系,再等等吧,再等等卖个好价钱。但农民可不会空手而归的,挑几颗泛红的果摘下来丢进嘴里,一咬,便“嘣”的一声裂开了,少许汁水流出,有些苦却又夹杂着一丝甜,有些酸却又有着一缕咸,回味时还带着辛辣。
从山上采摘回来后,一般都会选择晒干卖,因为所做的工序较多,相应的最后价格就会高一点。摘回来后,先把五味子洗一道,然后再焯水,以保证晒干后五味子的色泽好一些。但农民可不是只干那一件活儿的。于是,拥有广大智慧的农民们想到了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利用好的天气,将五味子用薄膜在地上捂着,太阳晒着,同样可以达到焯水的效果,还省去了不少事情。
接下来就是晾晒。在晾晒的期间里,还要时不时地翻动它们,避免晒得不均匀,成色不好。晒在上面的太干,五味子的斤两就会减少;晒在下面的较潮,堆放在一起则容易发霉,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要想晒出正宗的暗棕色,这可真是个细心活儿。 晒干之后,还不能够出售,要将果实与茎儿分开。这可是个麻烦活儿,别看只有那么一小簸箕,要将其分开干净,没有半天可是拿不下的嘞。
农民在对五味子做这些事的时候,其实就是对五味子味道最好的诠释。五味子初熟时,农民面对它那种爱而不得摘的“酸”;五味子用薄膜捂着等同于焯水时,农民在大太阳底下查看是否焯好时的“辛”;五味子晾晒时,农民对它翻动仔细的“咸”;五味子分果实和茎儿时,农民面对它的“苦”;五味子出售时,农民拿到人民币时的“甜”。
如果你想更好地、更深入地品尝五味子的味道,就到秦岭山脚下——我的家乡来,与当地的农民一起切身得感受五味子的味道、人生的五味。
8088 |
0 |
2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