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二、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的学习中,许多同学很快就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动了,还记得沃克医生是怎样称赞刘伯承的吗?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那段话并画下来。(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读一读这段话。理解关键词,抓住学习的重点问题。(为什么说他"堪称军神"?)
(二)抓住人物语言、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理清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的原因:
1、导学"术前"部分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11小节,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
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部分内容说得更清楚一些。)
(2)一开始,刘伯承为什么不说自己的真名?
(3)沃克医生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4)从细节描写"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中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惊疑"反映出来人伤势严重。)
(5)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怎样?(板书:刘:微微一笑、从容镇定;沃:冷冷、惊疑、柔和)
(6)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①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②借助资料,了解刘伯承的伤势,体会刘伯承的从容镇定。(课件出示刘伯承受伤的资料)
资源共享: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的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手上沾满了血, 钻心的疼痛让他知道自己永远失去了一只眼睛。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络割断,紧紧的纂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
③分角色读前11节,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师读沃克的话,生读刘伯承的话,体会这一部分人物对话的特点。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一个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2、导学"术时"部分
(1)指名读12-15节,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
不肯用麻药?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有那些变化?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
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资
料)
资源共享:"孙膑失去了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一只眼睛,只要还有健全的大脑,也可以驰骋疆场,为祖国效汗马之劳。"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的?
教师引导学生读刘伯承的话,从他"平静"的话语中感受他为国效力的坚强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读沃克医生的话,感受刘伯承在手术中将要面对的巨痛。(课件出示刘伯承与沃克争执的资料)
资源共享:"敢不敢做是你的胆量问题,受不受得了是我的忍耐力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紧扣细节,体会意志如钢
教师相机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情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摘除坏死的眼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让我们再次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1)自读16、17小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课堂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课件出示手术时的录像)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教师动情的范读课文,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6)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师相机过渡:难熬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当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从病人口中得知自己一共割了72刀时,他惊呆了,这哪儿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啊!他分明是一个--军神!
4、学习"术后"部分
(1)齐读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相机解决学生在此提出的相关疑问。(课件出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啊!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
(2)小组交流:为什么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
(3)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4)重点体会
①"笑着说"
(在难以忍受的手术后竟还能笑着说--坚毅顽强)
根据提示语读好这句话
②"七十二刀"准确地数出刀数说明了军人的冷静,更衬托出他的惊人毅力。
③"吓了一跳"、"不禁失声喊道"
(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过程中竟能清楚地数刀数,所以沃克医会...)
感情朗读,感受沃克医生的由衷敬佩
④"你堪称军神"充分流露出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惊叹与赞赏。
⑤"肃然起敬"表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由衷的敬佩。
(5)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6)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教师相机小结: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表现出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我们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军人都难以做到的,所以沃克医生赞叹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7)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本文重墨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是为了衬托刘伯承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教师相机小结:这种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围绕重点,拓展练习,深化情感
1、口头填空:
出示:因为 ,所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2、出示小诗,感情朗读。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3、观看刘伯承打仗时的图片(师激情介绍他的英勇事迹)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机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再读课题。
在战争年代,象刘伯承这样的英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怕流血牺牲,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不仅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应该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练习写话,升华情感
(1)同学们,慈祥的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刘伯承的照片)
(2)学生交流写话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激情朗读自己所写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
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马克思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彼岸。"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跨越困难和挫折,到达胜利的彼岸。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刘伯承的事迹或像刘伯承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读一读,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2、搜集关于意志力的名人名言进行摘抄。
3、写一篇较简洁的读后感。
三、板书设计
17、军神(刘伯承)
沃克:冷冷→惊疑→柔和→生气→愣住→颤抖→吓了一跳→惊呆→慈祥→肃然起敬
刘伯承: 微微一笑(从容镇定) →平静→ 一声不吭→ 勉强一笑 病人 → 军人 → 军神 钢 铁 般 的 意 志 敬 佩 、赞 扬
四、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描写了年轻的军人刘伯承治伤时为了不损伤脑神经而拒绝使用麻醉药,忍受极大的痛苦接受手术的故事,铸造了一位具有钢铁意志的"军神"的形象。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照"求治---术前---术中----术后"的线索。紧紧扣住题目来记叙描写,把故事讲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一课的故事情节虽然较为简单,但是作者却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以正面的刻画和侧面的烘托塑造了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刘伯承元帅的形象。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去感悟人物的 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这是为什么?这一提问使学生注意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是由刘伯承引起的;伤势严重仍无比镇定,令沃克十分惊疑;拒绝使用麻醉剂使经验丰富的医生沃克双手颤抖,不忍心动手术;手术中以超人的力量忍受剧痛并清醒地数出医生割了多少刀,这令沃克大加赞赏.课文以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眼光去看刘伯承的表现,更能体现他坚强的意志。 这一设计让学生理解了侧面烘托的好处,也体会到了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今后用于写作实践,从而学会了表达。
352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