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一些低俗的甚至是扭曲的文化现象充斥媒体,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人生观、世界观尚不成熟的学生更是深受其害。他们对于文化课的学习越来越不认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老师都在做积极地探索,也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一些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故事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文字以前,人们便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即使是人类拥有了文字,甚至是拥有了直观醒目、丰富多彩、动感十足、形象逼真的电视、电脑、网络等传媒以后,故事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逊色。与此相反,她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传播人类文化历史的轻骑兵。她就像鲜艳夺目的花朵,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球。在我们的生活中,任然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她的魅力。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一些小故事,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从课外走向科内,从课堂走入生活的目标。
一、利用小故事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小故事导入新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示课文内容,在一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可利用拿破仑的故事导入。1805年深秋,拿破仑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挡住了拿破仑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仑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网的情景。后来拿破仑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网来预测天气状况的。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状况?生答:看云。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利用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当然,这种方法老师们非常熟悉,经常利用,这里不再赘述。
二、利用小故事明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课文中的有些内容,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教师也对此避而不谈。面对此难题,我们不放利用小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学习鲁迅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文中的"自信"、"他信"就很不好理解。这是我们可用《狐假虎威》的故事。狡猾的狐狸很"自信",而威猛高大的老虎却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技能,偏偏相信"上帝",这就是一种"他信"。这就和国民党的那伙人一样,不相信自己,却指望"国联"。当"国联"也靠不住时,便去求神拜佛,连"他信力"也没有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利用小故事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其从课内走向课外。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一定要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较长的文章都无法充分阅读,因此小故事的优势就非常鲜明。如在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可讲一下《六一居士传》,使学生深入的理解欧阳修的意趣。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可与春华的《握住母亲的脚》进行对比。《握住母亲的脚》更具时代特色,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以让学生从原来表面上的了解母亲到真正体验到母亲的辛酸和无私奉献,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灵活由此得到了升华。
四、利用小故事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教学生如何做人,是语文课程的一个主要任务。学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尚不成熟,给他们讲一些大道理很容易引起反感,往往起不到教育作用。有的同学无论批评、找家长、给处分都不起作用。这时,不妨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学生更容易接受,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为此,先请老师们听一个熟悉的《太阳和风的故事》:一天,太阳与风正在争论谁比较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我可以比你更快地叫他脱下外套。说着,风便用力的对着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愈吹,老人愈把外套裹的更紧, 后来,风吹累了,太阳便从后面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太阳于是对风说道:“温和、友善永远强过激烈与狂暴。”很清楚,故事的潜移默化比严厉的批评、直观的说教更容易使人接受。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给他们以温暖,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感化学生。
面对爱讽刺,甚至是辱骂别人的同学,可给他讲下面这个故事。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经常遭受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他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的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面对无聊的诽谤和谩骂,一笑其实是最有力的还击。
我们要让学生勤奋好学,就给他们讲鲁迅与瓦特的故事,进行对比:我国的大文学家鲁迅,人们都说他是天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他却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从1921年起,无论生病、避难,他始终未停止好反对文人的斗争,直至生命停止前的几分钟。瓦特在23岁时就发明了蒸汽机,对人类的生产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成名以后,当了老板,成了百万富翁,就不再勤奋了,不仅在科学上止步不前,甚至还压制别人的发明创造。土地虽然肥沃,但不勤于耕种,便没有了收获。
对于意志不坚定,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我们可以讲下面几个人的故事: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受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是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的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还有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等故事,告诉学生要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要明白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五、利用故事作文。
这种方法在小品文中被广泛运用。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出现无米下锅的窘境,这时不妨巧妙地引用一些名人故事,可是学生的文章更具体、更具感染力。特别是在议论文中,名人故事作为事实论据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故事不是万能的。在使用时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故事,这样才可以有米下锅。
2.故事要有所选择,要以对学生有所帮助为前提。
3.要对故事进行"瘦身"。小故事虽然小,但若讲的太具体,也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加工",找出与课文相关的情节,简明扼要的讲出来。
4.讲故事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个媒介,为课堂搭建一个平台,不是目的。
5.故事内容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要能听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故事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它通过通俗浅显的道理打动人心,往往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感动、暗示、教诲。教师还要多关注时事,用真人真事去感染学生,效果会更好。如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先锋的故事,甚至是用身边的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他们潜意识之中的美好与善良,学生通过比较,可以达到自我提高,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省"要比空洞的说教好得多。
就让故事成为一首美妙的乐曲,去撞击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演奏出悦耳动听的旋律。就让故事成为一座色彩斑斓、香气四溢的花园,使学生在其中尽情的采撷香甜的花粉,酿造出美丽的人生。
1427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